由于历史上在全 国各地民间使用的金银花苗药材实际有多种忍冬科植物,而《中国药典》1963年第 一版首载的金银花药材只有忍冬科植物“忍冬”一种,这就埋下了名分纠纷的隐患。
金银花苗 1977年版《中国药典》为了尊重事实,在金银花药材项下多收载了3种植物,即红腺忍冬、山银花(即后来的华南忍冬)、毛花柱忍冬。这种管理法规和多种忍冬科植物(不仅仅是上述4种)作为药物金银花使用的合法状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,甚至一直以潜规则方式持续到现在。
2005年版《中国药典》认为1977年是特殊历史时期,所载内容不严谨,为了强调所谓“道地性”,于是将忍冬科的几个药用植物分开成两个药物名称,即金银花、山银花。在金银花项下只载忍冬,而在山银花项下收载了灰毡毛忍冬、红腺忍冬、华南忍冬。这样一来使得原有名分之争的隐患变得明朗化。
其中2005版《中国药典》增加灰毡毛忍冬的原因除了该植物长期作为药用之外,还因为2003年“非典”以来,市场上金银花药材严重短缺供不应求,价格飙升。随着多次流行性**爆发的需求,尤其是国 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鼓励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,南方银花产业快速发展。因为南方银花有效成分含量高,产量大,成本低,形成了对老产区的市场冲击,这就引发了金银花名分之争。
尽管2005版《中国药典》进行了分别,但是一直到现在,在全 国各地实际使用的“金银花”药材仍然包括除忍冬之外的多种植物。其中尤其是灰毡毛忍冬,因其产量大,绿原酸含量高,长期以来实际作为金银花使用,这就形成市场纷争的基础。又由于自2006年开始国 家对中药材市场进行规范整治,在实际中充当金银花使用的灰毡毛忍冬等药材因其名不正,受到忍冬产地的强烈排挤,致使金银花名分之争加剧。今年因为面临到2015版《中国药典》中名称、功效、主治如何定位的问题,所以名分之争达到白热化、升级化。